国家级非遗文化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title : '' }}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雷州石狗

雷州,古称伯虑、越裳,其原住民为越、瑶等少数民族。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移民的到来,他们开始长期杂居,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雷州文化。在这其中。雷州石狗的习俗便是突出的代表。雷州石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古代环北部湾地区“石狗文化圈”遗存下来的活化石。而在2007年。雷州石狗习俗被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雷州石狗习俗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块岩石刻成狗形雕像,而后又把这些雕像作为“守护神”来加以供奉。它是中原文化与雷州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经历了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呈祥灵物以及守护神这四个发展过程,而发展到最后,其身上已经兼有了“风雨之神”、“丰收之神”、“生育之神”、 “福禄寿之神”、“正义之神”等多种神灵内涵。

关于雷州石狗习俗的由来还得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候住在当地的瑶族是一个以狗为崇拜对象的民族。他们自称是狗的后人,因此会用玄武岩来刻制狗形雕像用以崇拜祖先,这就是最原始的雷州石狗习俗。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原始的习俗其实是雷州半岛独特地理环境的产物。雷州半岛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又加之在远古时期,这里禽兽频繁出没,瘟疫肆虐。所以当地的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而狗作为人类的生产工具和伙伴,它的忠诚、无畏以及旺盛的生育能力,自然就符合了雷州先民抵御自然灾害、维持族群繁衍的社会愿望。因此,狗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到正题,在雷州石狗习俗出现后,由于没有外来文化影响,它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原始的阶段。直到秦朝统一六国并置岭南三郡,中原地区的百姓开始来到这里,并带来了全新的文化,而雷州石狗习俗就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这其中,最大的表现便是石狗身上的祖先崇拜意义取消了,转而变成了一种图腾象征。这也是当时中原移民对于石狗习俗加以改造利用的重要标志。而在此后,雷州石狗习俗却突然进入到了一个相对长期的沉寂阶段。等到南北朝时期,经过“雷祖”陈文玉“九耳神狗”的故事,石狗习俗才又重新兴起,并从一种崇拜的图腾变为了呈祥灵物。而在其后的唐宋时期,随着两次人口南迁浪潮再次带来了大量的中原移民,雷州石狗习俗也开始了飞速的发展。这些中原移民带来了他们原居地的各种镇邪符法以及神灵崇拜文化,这些文化与雷州石狗习俗结合到一起,最终就形成了现如今石狗充当各种守护神的习俗形式。

雷州石狗习俗传承千年,直到文革前夕,它的影响力达到高峰。那时的雷州半岛上,在许多乡村的村口、巷口、井口以及其他需要辟邪镇恶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石狗的身影,同时人们还会给自己的小孩戴上狗形帽并取带有“狗”字的小名来为他们祈福。但到了文革期间,石狗习俗被强行禁止,而放置的石狗也被当成“破四旧”遭到破坏。一时间,雷州石狗习俗受到沉重的打击,直到文革结束,这一习俗才逐渐恢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幸好,在雷州石狗习俗被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保护工作也在加速进行。相信在未来,我们一定可以看到雷州石狗习俗重现往日荣光的那一天。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