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址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title : '' }}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双峰塔

吴川双峰塔坐落在湛江吴川市吴阳镇塔脚村,是湛江市四大名塔之一,名列吴川市八景之一,2000年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川双峰塔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即1599年。吴川县县令周应鳌于江海河流处建此风水塔,谓之“笔塔凌霄”,又因特思山、丽山双峰远揖塔前,定名“双峰塔”。

塔为平面八角形,七层,高23.15米,第一层直径9.8米。塔身为壁内折上式,各层设假平台。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塔基为石板雕花装饰,高1米。在塔基,塔边棱角处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共八个,形象粗壮,做着托举的动作,有的单手托举,有的双手顶天,生动有趣。在塔基的周围,刻有一些很漂亮的花纹,大致呈对称形。吴川双峰塔周围铺满了红砖,色彩丰富。塔身旁生出几根茂密的树枝,这给洁白的塔身更添一丝丝生机勃勃的绿色,亦展现出植物生命力的顽强和奇特的自然现象。

吴川双峰塔的附近是一片民居,更远处则是一片平整的农田。吴川双峰塔的周围有一片茂密青翠欲滴的竹林,阵阵风吹过,吹起片片竹叶摩挲作响,更添吴川双峰塔的幽静。

关于吴川双峰塔建塔原因,有许多说法,通说认为,当时的吴川县县令为了镇风水,祈求吴川兴旺发达而建。有一些文献材料可以支撑这种观点。首先,《吴川县志》记载:“吴川县邑濒巨海,人多嚣讼,信巫而谄神,重利而轻义。”又“吴川滨海,渔者常多,无富商大贾”。从历史古籍中可见,吴川当时人文不盛,生活困苦,并且吴川的文化氛围较薄弱。其次,据晚清举人吴宣崇撰写的《重修江阳书院碑记》记述:“江阳书院者,前明万历二十七年,泰和周公应鳌,谪宰吴川时建也,周公塔于此。复即其下建书院。所以振兴人文者,厥意甚盛……”由此可见,双峰塔与江阳书院均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即,公元1599年。古文大意是说,当时县令周应鳌接受市民意见,听用堪舆师,即民间所说风水先生之言,认为吴川江水自西入县,从限门泄出大海,这种风水现象属地气不蓄,人民生活很难富裕起来。于是,当时的县令周应鳌主持在限门江海交汇处附近建塔一座,用来镇守吴川山水,以促兴经济。之后,又在吴川双峰塔塔前建江阳书院,用来兴教化、育人才。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吴川双峰塔建成后,吴川名人辈出,科甲连续不断,文官武将迭出,巨贾云集,一时风光无限。塔成后不到几十年,明朝著名军事人物、越南华侨领袖陈上川诞生,明朝钦嘉名宦、乡贤吴鼎泰高中进士。清顺治九年,即1652年,吴川双峰塔经修葺后又相继涌现出众多科甲英才,其中状元一人、翰林三人、进士四人、武进士一人。尤以林召棠、陈兰彬师徒二人最为名垂青史!师父林召棠是晚清鸿儒,粤西唯一状元。徒弟陈兰彬是晚清时期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在外交工作上,陈兰彬曾积极维护了海外华工的正当权益,维护了国家名誉。清朝年间,其余吴川籍举人贡生者,更难以胜数。近现代则有抗日爱国将领张炎将军,前国民政府上将李汉魂将军,已故著名实业家许爱周乡贤等著名历史人物。自吴川双峰塔建成后,吴川城可谓是人才济济。

塔前原有江阳书院及周公庙,由于历史的原因,今已不复存在。清代重修书院石碑尚存,是状元林召棠长孙林晋堃所书,现嵌于塔外壁。

吴川双峰塔早已成为吴川人们心中的“圣塔”。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崇文重教,是传承几百年的吴川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信条,是值得后人们铭记祖辈当初的这一建塔的初心。站在吴川双峰塔前凝视,仿佛看到了当年周县令吴川城能够出文化贤才的殷切希望,仿佛与吴川历史上数百名鸿儒大将乡贤见面对话,感受到了一座城父母官的一片赤忱之心,感受到了吴川城的文化魅力,这是吴川的文化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承载崇文重教精神的物质载体,雄伟的吴川双峰塔仍然挺立,但是毕竟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磨蚀,塔体呈现出不同程度脱落和磨损。不仅如此,塔身和碑刻有较为严重的人为涂鸦图画破坏,墙体颜色也亦有衰败,泛黄,不再是洁白色。当前吴川市政府正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做好吴川双峰塔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吴川的精神文脉更加屹立、永不褪色。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