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址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title : '' }}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医灵堂

医灵堂,坐落在雷州市白沙镇白沙村公路北边,不远处便是雷州半岛的“粮仓”——东西洋的万亩良田。医灵堂在1992年12月被公布为海康县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医灵堂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而建造的。神农氏,中国上古时期伟大的部落首领,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世称“农皇”。他尝遍百草,辨别药用,教人医疗与农耕,撰写了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书中有“神农尝百草”的记述,因而被奉为“医药之圣”,俗称“医灵大帝”。《神农本草经》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传说雷州古代潮患频繁,温疫肆虐,幸有医灵大帝显圣救治,郡民依靠他安定了下来,因此便建立“医灵堂”来供奉炎帝,以怀祖德。

医灵堂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明代万历26年,知县秦懋义重建,后来经道光,同治年间先后重修。1984年群众又集资重修,至今仍保持着清代同治三年的建筑风貌。

医灵堂的建筑面积约有400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共二进,面宽进深各三间,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庙宇轩昂,庄严肃穆。庙门的上方书写着“医灵堂”三个金黄大隶字,是中国当代大书法家沈定庵先生所题。门口的楹联有云“医理神明妙济八方恩光远,灵丹圣力精施百姓福泽长”,赞扬神农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福泽百姓。

堂二进,中间有拜亭,主殿为硬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里面祀奉着炎帝神农氏。堂的左侧设有“扬功阁”,用来纪念南宋雷州知府何庾和戴之邵,堂内还保存有明清碑刻13块,内容丰富。据史料记载,知府何庚修特侣塘,筑西湖,开通惠济东西渠,引水灌溉东洋与白沙农田,解除了雷州十年九旱之苦。知府戴之邵开二十四渠,建二十里捍海长堤,抵御台风海潮之害,使东西洋的农田避免遭受旱灾、海潮之害。雷州人民深感何、戴二公的恩德,所以在此立阁纪念。扬功阁里还有存联:“提固稻香歌戴德,渠平谷公颂何恩”,这就是雷州人民对兴修水利、德泽万民的何、戴二公恩德的世代铭记。为官一方,只要真心为民谋利,人民都不会忘记,青史也会记下光辉一笔。

庙堂中轴线设有山门、拜亭、正殿及东西庑。山门为硬山顶,由于屋檐较低而遮住“医灵堂”三个大字。山门的左右有多层次风火墙,古香古色,灰雕工艺精湛,不仅有防火的实用功能,也有艺术欣赏的价值。走进大门,歇山式拜亭出现在眼前,上面雕有花鸟虫鱼,做工精美,栩栩如生。正殿为硬山顶,脊顶有双龙戏珠泥塑,殿檐下塑八宝,图案精彩夺目。正殿有古木联云“医济群黎消浩却道高传粤海,灵苏万物免千年法妙播雷州”。殿内右为四帝阁,供奉四帝。殿内左为雷玄阁,供奉五雷神。殿的中间为医灵阁,供奉神农氏,金身雕像,仪态恶灵,极具灵感。整座建筑是独具一格的南方清代建筑风格。

医灵堂对于研究雷州农业,特别是洋田开发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现存有多块碑刻,有较早的宋代堤闸碑刻、明清乡规民约等碑十三通,这些碑刻都对研究雷州风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医灵堂还给香客们提供求签解签的服务,他们虔诚地跪在神灵面前,一边摇晃签桶,一边向神灵祷告心愿。拜亭下坐着两位解签的老先生,耐心地为香客讲解所求竹签的意思。岁月流逝,医灵堂仍会在变迁的历史风尘中,保佑前来祈福的香客。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