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title : '' }}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大黄墟古戏台

大黄墟古戏台坐落于湛江徐闻县大黄乡文武火雷庙前。清宣统年间的《徐闻县志》曾经记载:清代,每逢各种神的诞生日、过年的时候,民众积资请戏班演戏,以告慰神灵,祈求来年平安,风调雨顺。古戏台应该是嘉庆到光绪年间所建。面宽7.5米、进深11米,台高1.45米,外用石头砌成,内填了夯土。前台演戏部分仍完好,前檐的石柱上刻着对联“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山河”。

戏台与戏曲息息相关,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而戏曲艺术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祭祀时的歌舞,再到随后乐舞百戏、面具舞、说唱等演出类型,最后形成戏曲艺术这一单独的艺术门类,这一过程,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的演出场所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开始的“划地为场”,到后来的神庙、城市街道上的露台,最后才发展成戏台。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曾经,大黄墟古戏台这里,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大黄墟古戏台是老一辈人们的娱乐方式,看到这带有历史沧桑感的戏台,将人们的回忆带回到那个以看戏为乐的时代,那时娱乐匮乏,交通不便,戏曲是乡间百姓难得的精神娱乐。《珍珠塔》《梁祝》《西厢记》抑或是《杜丽娘》《牛郎织女》等,演戏的人演了千百年,看戏的人也是看了千百年,至今依然生生不息。于是台上台下讲了千百年的倒是那些演戏与看戏的故事,只要有戏台,这样的故事一直都在发生。

前檐的石柱上刻着对联“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山河”, 这句话说的是戏剧舞台,演戏时,那么一会儿即可为千秋,戏台上一点地方就像大片江山,几步就能游遍天下,几个人就是百万雄兵在打仗。戏剧在表演艺术上注重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小小戏台上展现大千世界。这就是戏台的精彩之处,方寸之间足以见历史、看天下。

如今,站在古戏台前,除了依然能读到那些有年代感的故事,还能享受喧嚣生活中的另一番情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的曲词,柔软滑腻,清凌细韵,看得呆了,所有的疲累都舒散而去;一个飘逸的踢转、一个潇洒的水袖、还有台前台旁的掌声,能绕过曲曲弯弯的暗柳、树稍,层层叠叠荡漾开去,散成一个个更加美好的故事,飘向四面八方。

中国古代戏台基本为木结构建筑,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造型奇妙、做工精巧,倾注了木匠的智慧和心血。戏台为主体工程,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又名为晴台,后台又名为鱼台。看台分东西两部分,两看台中间则为天井,以红石铺底。从高度讲大致可分为单层、双层两种类型。单层指戏台建在一个台基上,台基一般高度为1米左右,双层指戏台建在通道之上,通道多为山门,高约2米左右;从开口角度讲,可分为一面观、三面观两种,亦有介于二者之间者;从其木结构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上面则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对需要开间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