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title : '' }}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茂山书院

茂山书院位于湛江吴川市博铺街道东江管区。晋代楼船将军王睿于晋武帝太康初年创建,后为晋代高梁太守杨芳、宋代观察使耿著修葺完善,元明清历代多次重修。清同治年间,中国首任驻美公使、外交家陈兰彬为书院题写“茂山书院”悬于门额。

茂山书院为土木红砖建筑,悬山顶,进深30米,面宽三开间共27.1米,中间天池宽10.5米,两庑各宽8.3米,右边空地一块,总面积约970平方米。进入大门,迎面的是一块木屏风,遮住院内的风景。屏风其实就是两扇薄薄的木门,两旁有两条圆柱,柱下有两个石墩,没有华丽的雕塑,很朴实。走过屏风,便进入书院天池。天池左右两边是厢房,正对面是讲亭。整个建筑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古朴典雅,学舍式样,颇具特色,保存较好。书院地处莲花池,四面环江,门口向西南,门前有一口鱼塘,风景优美,是一处读书的好场所。

另外,茂山书院与诸多名人有着不解的渊源。王濬是西晋著名军事家。因灭吴功勋卓著,拜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后转抚军大将军,加特进。晚年后,遭奸人妒忌,心境忧郁,遂流寓吴川博铺,建成茂山书院,教化乡民,士人得益。杨芳为晋明帝时司徒参军,高凉太守,后弃官迁吴川博铺,居于茂山书院,授业解惑。他的著作《五经钩沉》、《吴越春秋》在此书院内写成的。宋绍兴年间,观察使耿著被贬海南儋州,后迁吴川博铺,在茂山书院以书化民。进入明代,按察司副使欧光宸候任期间在家乡茂山书院招聚生徒讲学。对贫苦学生免收学费,生徒日增,文风昌盛。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定都北京。顺治四年清兵南下,占领高、雷、廉、琼各州县,清廷官吏敛财搜刮,强令百姓剃发,因而群众激愤,民心大变。欧光宸在书院聚众练兵,反清复明,一度收复梅菉,后兵败就义。明清两代,经书院培养的秀才、廪生、贡生、举人,有223人。在浩浩荡荡的书院之中,茂山书院可以挺直它的腰板。不过它一直很低调,隐藏在一个小镇的深处。据说书院以前有很多藏书,那是历代文化精华的积累,是中华文明逐步形成的见证,也是书院学子人才辈出的源泉。

封建时期的教育形式在现在来看总体是落后的,但也有一定积极意义。那时除了官方办学之外,还有私人办学。书院便是其中一种规模较大,制度严谨的办学形式,可以称得上是私学的代表。书院教学不受学派和地域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互相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书院中的师生朝夕相处,关系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往往是一日为师,终身不忘。教师不仅言传身教,生活中的品德修养无形浸染和影响着学生。并且,在解放之后,茂山书院一直作学校使用。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