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title : '' }}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徐闻屯兵舞

屯兵舞是湛江市徐闻县的一种独特舞蹈,它是汉族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是极具中国汉族民俗文化色彩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资料,2013年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屯兵舞流传于徐闻城镇乡村,在徐闻约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屯兵舞是道教“正一派屯兵科”为“求仙奉道,治妖驱邪,祈保平安”祭典的仪式性舞蹈,至今仍代代传承。原始科本《正一颁符屯兵科》手抄于晚清时期,集念、白、吟、唱、跳、鼓角伴奏于一体,是屯兵舞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舞蹈展现了道士在驱邪前“施粮撒饷,操练兵马,分符屯兵”等活动。届期,在主办人家的正堂,会以八仙桌设一“内坛”,院场置一八仙桌为“外场”。在内坛的舞蹈有:请神、启师、请水、颁兵、颁符、分粮、散饷;外场的舞蹈有:结集东、西、南、北、中五路军马,操练、驱除妖魔鬼怪等。

主舞道士有两名,身着大红色道袍,头扎红布条,足穿黑布鞋。八名乐手和六位兵皆着白色唐上衣,黑色灯笼裤,腰扎红绸布,足穿黑色便鞋。道具有呼唤各路军马的号角、刀、短剑、驱魔的火把,嗽法水画符的酒杯,象征军粮银饷的一大碗白米和一只经嗽水画符后神化为可调遣千军马的大将军——大红公鸡。

道士在打击乐和唢呐演奏中手扶牛角号、榔刀、短剑、火把等道具,在事主家宅堂中执朝笏、鸣诵经文。然后做启师的“推角刀”、“角刀花”等动作,走“三台步、“打四门”、“跳步转身”、“鲤鱼摆尾”等动作,风格独特、步法优美流畅。接着做“涂符入罡”的动作,每走一步念一词,步法按罡位出出进进,划手决;按“请水点罡”,做“清水步”、“握剑点水”、“观音坐莲”、“真武插剑″、“握剑喷水″等技巧难度较大的动作,并拧鸡冠点血入杯,做“顶鸡”动作,进行“外庭屯兵”,最后“辞神”敬谢诸神离去,祭祀活动便到此结束。

屯兵舞的音乐伴奏有小鼓、锣、钹、小锣、唢呐和牛角号。伴奏多为拍击乐,节奏鲜明,气氛热烈。屯兵舞的乐曲有《召师》、《叫师》、《将军令》、《练兵》等十四首,以民乐《游锣》音调为主。

屯兵舞是一种道教和乡土文化的结合体,涉及的范围很广,万事万物无所不包。举如实物、教育、文艺、宗教、道德、风俗等都在内。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中完整的文化形态,一般包涵了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价值系统三个方面。中国民间的祭神驱鬼文化与这几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直接的、间接的关联,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在歌舞艺术层面,早在先民原始劳动的歌舞中,就孕育了这种雏形,古人多以歌舞祭神、驱鬼;特别是由渔猎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大多围绕庆祝丰收,斗争胜利,驱除鬼疫,祭奠祖先等活动来强调人性的表达性。以歌舞艺术而论,在中国现存的传统民间歌舞中,许多都是原始宗教巫舞逐鬼驱疫的遗存。屯兵舞,可以说是巫舞的演变和再现,是具有中国民间文化色彩的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资料!

徐闻屯兵舞影响辐射整个雷州半岛,集民间信仰、传统音乐、舞蹈于一体,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对研究岭南宗教传播与雷州半岛道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