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title : '' }}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吴川泥塑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汉族民间艺术,与吴川飘色、吴川花桥共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市梅菉镇也于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吴川泥塑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唐代时,佛山廖岭居民迁移至此,便将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传入了吴川。唐代中期,某年元宵节,陶工闲来无事,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尊小泥塑,岂料吸引不少观众围观,次年其他陶工也来纷纷来捏泥人,陶工们数量增多,观众人数也随之上升。于是,拜师学艺,纷沓而至,吴川逐步兴起制陶,渐渐产生了群众性泥塑活动。

明代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处选美,民间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群众乘闹元宵之机,特地捏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造型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形象非常丑陋。泥塑触怒了官府,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泥塑制作者灵机一动,站出来解释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稳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言,这有何不好?”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以答,只好罢休。地方官走后,群众索性把泥塑推倒,称为送“泥鬼”。以后渐成习俗,每年元宵造一次“泥鬼”,就要送一次“泥鬼”。此后,当地的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由于“泥鬼”取材易,寓意浓,三五天干裂后推倒后又可重建,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仅梅菉就有300多人懂得制作。

吴川泥塑的制作,以当地盛产的陶泥和稻草为材料,经搭制支架、上泥、塑形、细部精刻、整体修整、敷粉着色而成。着色则以平涂为主,开面画眉多采用年画手法,色彩缤纷,光艳夺目。过去吴川泥塑使用材料简单,制作快捷,现在泥塑已发展到水上彩塑、活动彩塑等,配上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集电、光、声、动于一体,显得更加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至于造型,吴川泥塑多以人物造型为主,躯体硕大,一般比例等人或稍大,甚至有高达数米者,且制作快速,往往三几天内一塑而就,还能在特定环境中即兴塑制,如在水上制作“哪吒闹海”、“八仙过海”,在大榕树上制作“齐天大圣”,让群猴在树上坐蹲攀吊,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吴川泥塑尤其擅长塑制成套的群像组合,如为雷州彩塑的“中国历代女名人系列”30尊,为广州彩塑的“中华历史人物系列”100尊,造型传神,气势宏大。其代表作之一《取经归来》,宛如舞台上一个个戏剧场面,姿态逼真,形象生动。曾于2003年中国首届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并被北京师范大学辅仁美术学院作为教学范本珍藏。

吴川泥塑题材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多种类型。相当部分题材贴近生活,具有乡土特色和时代气息,紧贴时代脉搏、饱含创意,让人耳目一新。发展至今,其作品除了传统的题材外,还增进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吴川状元林召棠》、《 狗六爹》、《抗日将领张炎将军》、《反腐倡廉》、《扫除黄赌毒》、《歌舞庆升平》等,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

吴川泥塑制作很有群众基础,曾有一大批能工巧匠多次到北京、上海、杭州、昆明、海南、广州、深圳、湛江等地制作展示。吴川泥塑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写实性和自娱性,是没有功利性的汉族民间节庆民俗活动,采取的是现场制作的方式,展出空间大,泥塑与真人等大,又能与彩绘和谐地结合起来,技艺专业,艺术质量高,艺人队伍庞大,群众观赏踊跃,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