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title : '' }}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遂溪制糖技艺

自从祖先发现甘蔗榨汁可以制糖开始,糖就成了人们日常不可缺少的食物,而湛江的遂溪县就是制糖业中的泰山,遂溪县种植糖蔗、炼制成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1986年开始,遂溪县的糖蔗平均亩产就突破了5吨,连续16年保持糖蔗总产量和产糖量居于全国县级之冠,为遂溪县赢得了“中国第一甜县”的美誉。

遂溪县的产糖量不仅多,而且所制的产品还远销各地,据《遂溪县志》记述:“道光二十九年糖有五色——片糖、白糖、冰糖、洋糖、赤砂糖,通天津各省等处。”所以在100多年前,遂溪县的蔗糖已经走向全国各地。同时,据《广东省地方制糖工业公司》对广东糖业概况记述:“广东糖业历史自唐贞观年间已有记载,制糖方法是用牛拉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容,这一方法沿用了一千三百余年。”据考查,远在唐朝以前,当地就已有种蔗制糖的记载,遂溪是我省蔗糖的传统产区,现今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等至今仍保存土法制糖时曾使用过的工具。据此证明,遂溪县的制糖历史已经走过1000多年。

遂溪农民为了生活,曾开荒造田,他们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植了大面积甘蔗。农闲时节,身强力壮的男人就从附近的坡地砍除荆刺、挖石,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搬上四驳牛车,拉回村边。妇女们就从山上割回茅草、树枝,搭盖起简陋的茅寮,手艺精湛的石匠就在茅寮里将花岗岩打凿加工成碌碡和石盆。到了秋天甘蔗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将满山满岭的甘蔗砍了下来运回茅寮,准备加工成黄糖,于是就形成了以村为单位的制糖群体。

土榨炼糖的生产程序中通常会使用六个主要的工具,第一个是辗盘,又称底盘,由成块方石刻制而成,辗盘的作用颇为重要,首先是固定石辗下端的轴心位置,其次是承接蔗汁,然后将蔗汁从盘口通过竹筒送入瓦缸内。第二个就是石辘了,石辘是土寮榨蔗的主要设备,相当于现代粮厂的压榨辘。石辘长圆形,每辘各有本质齿牙,石辘上下两端各有木质轴心,两辘大小相等,其装置形式为立式单机座双辘榨蔗。第三个是顶板,顶板是木制品,以一定距离比例开两口圆孔,套入石辘上端的轴心,顶板的两端用两条石柱套稳。第四是制动杆,又名牛担、辘围,制动杆用一条树干制成,头一端衔紧一石辘上的轴心,尾部弯垂,由耕牛牵动,耕牛牵着制动杆转动,制动杆带动着石辘旋转,由此榨出蔗汁。制动杆呈长方体,用泥砖砌成,燃料主要是经晒干后的蔗渣、蔗叶坡草等,专供蒸煮蔗汁。第五个就是糖锅,煮糖用的锅头一字排列为三口,也有五口,靠近灶前的锅头较大,靠近尾灶的较小。最后一个工具比较大型,那是固定的煮糖房了,土榨制糖为石灰法煮沸。据《甘蔗制糖工艺学》一书记述,石灰法是以石灰作为主要澄清剂的蔗汁澄清方法,这种方法非常古老,早在明末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海汁一石,下石灰五合于中”的记载。

20世纪80年代,借助甘蔗的主产区逐步由珠三角地区向雷州半岛转移的契机,遂溪县及时地制定了以制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制糖工业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轨道,一跃成为遂溪的支柱产业,为遂溪经济的全面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国内的糖业。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