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title : '' }}
{{ play_currtime }}
{{ songarr.length > 0 ? songarr[play_idx].file_time : '' }}

安铺八音

廉江安铺镇与中山小榄镇、顺德容奇镇、东莞石龙镇并称“广东四大古镇”,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而以清雅澄澈闻名的安铺八音更是该镇独特的民俗文化,是流传于古镇安铺的一种器乐演奏艺术。 2007年4月,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安铺八音”被列为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八音”指的并不是“八个音符”或“八种声音”,而是制造古乐器的八种材料。安铺八音是根据《三字经》中“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而命名的。据资料记载,“八音”出现于西周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由于大部分古乐器分别由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种不同材质制造而成,人们便将“八音”作古乐器的统称,后来又作音乐的泛称,也有将民间乐器的演奏形式称为“八音”,八类乐器的选配各地有异,群众根据各地风俗,改良创造出风格迥异的“八音”。

有资料记载,安铺音乐爱好者李元明秀才曾对古代“八音”进行了整改创新,采用本地特色的民族乐器,以当地传统的民间音乐曲调《报春来》、《小桃红》、《浪淘沙》等为协奏曲,这些民族乐器包括:手铃、小扣锣、小钱、木鱼、清磐、煞板、小鼓各1个,横萧、洞萧、大筒各一支,还有高胡、二弦、三弦、沉胡、琵琶各1架,椰胡、月琴、秦琴各2架,共21件。

在演奏曲目内容方面,安铺八音大部分是改编自广东音乐,改编后的乐曲更为简洁,风格变得悠扬轻巧,配入法乐清磐,突出乐曲的节奏感,让法乐在乐曲休止间更显悦耳。演奏时,丝竹管弦与法乐、清磐的有机结合,又不失原作风味。此外,还有根据当地的特色编制的小曲,如《黄婆叫鸡》等。

安铺八音特别之处还在于一年里,它只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正月廿八期间,在安铺庙会演出,同时在街上巡回奏乐,为元宵节、庙会助兴,增添节日的气氛。古时的安铺镇有个不成文的习俗,便是新年伊始不能随便外出,以免沾染霉气致本年不顺,因此,大年初一外出的群众寥寥无几,只有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外出的游子回家团圆,各种庆祝活动层出不穷,这时候八音队才会上街演奏助兴,每到这些时候,乐队表演者身穿长衫马褂,每人手执乐器1件,列队而行。操音响者走在队首,弄萧琴者跟随其后。各种乐器均缀上五彩带、丝带、绒球,五彩缤纷,蔚为壮观。随着时间推移,安铺八音在传承中不断发展。2000年,安铺业余民间曲艺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增用了中阮等低音器乐。游演时采用帅旗开路,锦绣横披带领,灯笼点缀,二顶罗伞护队,后有二顶罗伞殿后,男士穿唐装,女士身着旗袍,乐手每人手持一件乐器,列队沿街而行,乐器缀以彩带、丝带、绒球,五彩缤纷,雅丽夺目。持手铃者行于前,带领小扣锣、小钹、木鱼,清磐、煞板、小鼓的击乐手,紧随其后的二弦为首席担纲,其余乐手再跟在队尾,浩浩荡荡,极具气势。

为了保留、传承这种民间音乐,2006年8月1日,在廉江市民政局、文化局、文联的支持下,当地成立了“廉江市安铺曲艺协会”、“廉江市安铺八音曲艺团”,自此,安铺八音声名远播,作为湛江首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得不少人前来慕名学习,成为了安铺镇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选择集数(共1集)

  • {{ index+1 }}
  • {{ item.title }}
  • {{ item.file_time }}
  • {{ item.view }}